第8章:围屋的崛起(1/1)


  话说刘殷事业有成、人丁兴旺,但是精湛的技艺却没有传承下代。
  那一年,刘殷的父亲突然中风卧床不起,自己在外漂泊天涯,没有及时得到消息;没有及时回来求医问药;没有及时医治;没有应尽孝道责任;没有床前送终;没有看到最后一面;没有聆听父亲临终嘱托……
  只几天时间,父亲寿终正寝以世长辞,给刘殷留下了常常的、永不磨灭的痛。
  刘殷丧尽人间疾苦,忍受不孝不敬之罪。
  从此,刘殷不想过漂泊的生活,不想把技艺传承下代。
  这一年,地方政府为了拓宽市场,盘活经济,增加税收,要在南坑村建农贸市场。
  建农贸市场不同于慈善事业建庙宇,不可能摊派、化缘筹集资金。
  政府的方案是:集体征地、个人投资。谁投资谁受益,谁建房归谁有。
  当地政府张贴广告招商引资。
  南坑村没有几个人有实力、有胆量参与投资建设,毕竟有风险,怕市场萧条店面没人租赁。
  这时候有人想到了南坑首富刘殷。
  端午节,有人禀报刘殷已经回家。项目部几位工作人员立马赶到围屋刘家与刘殷商量,争取投资建设。
  刘殷也想趁现在还有精力,手上还有余钱,为家乡建设奉献一份力量。他同意并签署了十二间店铺的投资建设意向书。
  刘殷五十开外,眼角边已经爬上了几丝鱼尾纹。在外漂泊历尽艰辛,他也想回家投资项目,抛弃在外颠簸的苦力活,回归故里安享晚年。
  师兄师弟徒子徒孙舍不得他离开,惧怕团队没有了主心骨难以支撑。
  刘殷挑选那个自己手把手带出来的大徒弟做接班人。这徒弟脑子灵活手艺精湛,有能力有担当敢作为。
  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再三挽留,刘殷去意已决。
  大家只好让财务结清师傅的工资和效益提成,另加一千大洋作为退休补助。
  晚上聚餐举行欢送礼。
  第二天一早,大家帮师傅整理行李,呼拥着与师傅握手告别。那位接班的徒弟执意要送师傅回家,挑着行李跟在师傅后面。
  一路上,师傅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创业史,把自己积累的管理经验传授给徒弟。
  刘殷回家没几天就全身心投入到农贸市场的建设中,协助政府丈量土地、设计图纸。他发挥特长展身手,以最小的投资、最快的速度、最好的质量全程推进,争取如期完成工程任务。
  天渐渐地暗下来,那带着一圈朦胧光环的月亮升起来了!它徐徐地穿过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,向上跳跃着,欢快地奔向广阔的夜空。
  男人们搬只竹椅,围坐在茶几边喝茶、聊天;女人们坐在一起纳鞋底、说悄悄话;孩子们在月光下玩竹马、捉迷藏……
  “现在很多人要卖田地,就是没有人买。”
  “大家都有力气到处可以垦荒,卖田有谁要?”
  那时候地广人稀,力气大的一天垦荒五六分地不在话下。
  孙家小伙子的闲聊,刘殷听的仔细。他以商人的视野洞察未来,已知这是个的商机。
  刘殷对大伙说:“据传言有一批中原难民即将南下大迁徙,说不准哪一天会有一批难民涌入这里。那时,谁的田多谁就是地主,谁就有话语权,谁就可能是财主。”
  大家恍然大悟,对叔叔的分析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  “侄儿们,你们明天把要卖田的人都叫到这里来,我要大量收购。”刘殷接着又说:“这个项目算合作,我出钱你们出力,管理权交给你们,按效益大家享受红利。”
  孙家小伙子办事效率还是蛮高的,几天就拿下来一百多亩地,其中猪路口塅就有八十多亩。真乃旗开得胜,大功告成。
  果然不出所料,第二年开春陆陆续续有难民携家老小进村乞讨。刘殷叫孙家兄弟在南坑水口茶亭支开大锅做饭,还安排难民在庙堂住下。
  逃荒者很感激,见人就点头哈腰连连道谢。
  刘殷说:“我很同情你们的遭遇。如果你们同意在这个穷山沟里居住,我可以借给你们粮食,租给你们良田,帮助你们解决住房。如果想做生意可以租给你们店铺,借给你们做生意的本钱。”
  真是天上掉馅饼砸嘴边啦!
  他们一路乞讨受人唾弃,地当床天作被忍饥挨饿,做梦也没有想到能遇上这样的大好人。
  刘殷几乎花光了积蓄,虽然料到有风险,但是救人于水火是值得做的一件幸事。把难民安置好了,田也租出去了,如果年成好,秋收后就可坐享其成。
  村里的农贸市场已经交付使用。
  十里一市场,三天一圩日,天心一四七,南坑二五八,岽坑三六九。流动商贩天天赴圩日日摆摊。
  孙顺贵年纪大了,还在田间挥洒汗水辛勤劳动。
  刘殷看了心痛,要送一间店铺给他开米店,有了米店家里的粮食可以卖更好的价钱。
  孙顺贵大哥笑了笑说:“贤弟,我是做苦力的命,不劳动很难受。”
  “大哥,您不是难受,是舍不得把那几亩三分地交给年轻人吧!”刘殷说中要害,还以命令的口气说:“这是没商量!我曾经说过,咱兄弟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。您经营米店,有空陪我喝茶聊天。我们都老了,该安享晚年了!”
  这些话是说给大哥听的,也是说给晚辈听的。
  “老爸,您就听叔叔的吧!”孙顺贵的两个儿子就在旁边。
  刘殷自己留了一间店铺,三日一圩在那里会朋友,喝茶聊天,帮别人写书帖、画画。他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服务社会,享天伦之乐。
  其余的店面都租出去了,有卖布的、卖小商品的、打铁具的。有一间是中医药店,一位银发长须的老中医坐堂,医术高超是华佗在世手到病除,几十里外的病人都会来这里看病。
  刘良友的两个儿子鹏波、越波都已长大成人,是时候为他们的前途铺路了。
  “孙子,你们已经是大人了,有没有考虑自己的前途啊?”爷爷投石问路,看两位孙子反应如何。
  鹏波说:“我听长辈的,您们叫我干啥就干啥。”
  越波说:“我传承祖业和父亲一起办私塾,教书育人培养后代。”
  爷爷捋了捋胡子笑着说:“越波的回答我很满意。鹏波没有主见,你是老大应该有自己的理想。”
  爷爷对鹏波说:“你的功底扎实学问高,去参加乡试、科考如何?将来可以中秀才、考状元当大官。”
  “我才不呢!叔叔不是考上了吗?结果如何?我不想当官,不自在。”鹏波的回答干净利索不含糊。
  刘殷知道,自己家族祖辈善良老实,不会吹牛拍马,不是当官的料。就是当上了也吃不开,受人挤兑。官场如战场,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。
  刘殷忽然想起门店隔壁的老中医,何不让孙子试试学中医疗病呢?老师和医生是最高尚的职业,没有政治色彩,哪个朝代都是受人尊敬。
  “鹏波,你就跟温大夫学医吧!”刘殷主意已定,斩钉截铁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。
  大家都很赞同,鹏波也乐意。
  就这样通过了家庭决议。
  那位老中医姓温河南人,随潮流南下迁徙,是刘殷拯救了他一家,给了饭吃、给了住处还租给店铺。他的中医疗法、中药秘方是祖传的,传内不传外、传男不传女,要带外姓人为徒是不可能的。
  刘殷是自己的恩人,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,不答应怎么行呢?温大夫满口答应。
  刘殷跟温大夫商定了拜师吉日,双方作揖行礼各自散去。刘殷回家通报了结果,全家人欣喜若狂笑逐颜开。
  从此,永兴围妯娌勤俭持家,邻里和谐相处;男人靠辛勤劳动创造财富,靠智慧打造最安全、最富有、最幸福的文明围屋。永兴围繁荣昌盛欣欣向荣,成了赣南最安全、最富有、最幸福的文明围屋。
  

和围屋情差不多的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