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杏林净土(1/2)


  若是能确定吴王不会杀自己这个小小万户侯的话,工赐还是想着争取一下的。
  毕竟自己现在还有个梧氏家主的身份,且是陈田宗族的族老亲自来确定的。
  十乘兵车对于田氏来说,应该不值一提吧?
  即便田氏不借,自己梧氏挤挤,闭门造车,应该也不是难事。
  至于那1000士卒,反正自己这个万户侯还没去过申邑封地,那个等着交接的吴国邑宰还在,不如想办法让那个倒霉邑宰去招募好了。
  想到就做,工赐当即摸出炭笔,在竹简上写信给专毅,恰好还在鲁国馆驿之中,正好让人送信去姑苏城。
  信中不仅再次让他确认吴王不会杀自己,还让专毅代劳,想办法让申邑那个还未交接走人的倒霉邑宰,去帮自己招募千名士卒。这对专毅来说应该不是难事,毕竟他现在可是跟伍子胥、孙武混在一起的,这得多出息?至于十乘兵车,自己立马去齐国想办法凑出来,再让人送去吴国。
  这时代书信一来一回,可要好几天时间呢,工赐想着:这回总没什么能阻挡自己去拜见孔夫子了吧?
  大山与梧桐带着商队先行,此时早已被工赐三人反超了,途中遣人沟通过,双方于入泰山前的驿站汇合,于是当下工赐时间方面算是相对宽裕的。
  三人紧赶慢赶,一路打听,才于将近正午时分,到了这中原诸侯间的最后一方净土。
  艳阳高照,万里无云。
  三人纵马赶到,工赐人两名护卫将自己和轮椅搬下马。
  一名护卫推着工赐的轮椅,另一名护卫前去禀报。
  工赐见前去禀报的护卫久久不回,疑惑道:“怎么这么久了还没回来?”
  身后护卫同样不解:“属下不知。”
  工赐:“你推我进去看看吧,但愿不要打扰道夫子授课。”
  二人进去这一片屋舍群,发现里面空空如也,另一名前去禀报的护卫正在一间一间屋子找:“有人吗?…有人吗?”
  见工赐入内,那么护卫小跑着回来道:“启禀家主,都找过了,没人。会不会是我们找错地方了?”
  工赐缓缓摇头道:“不应该,咱们一路打听着过来的,都说就是这里。你可有发现何异常之处,如打斗痕迹?”
  护卫略一思索,摇头道:“没有发现什么异常,我刚来的时候,厨房烟囱还冒着细烟呢,就是没看到半个人影。”
  另一名护卫看着当空的大太阳,都说七月流火,秋老虎有时候比夏天还热,不由擦了擦汗道:“家主,既然找不到人,那我们回去吗?”
  工赐一直在观察着四周,这片屋舍虽然有新有旧,并不整齐划一,但是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,各类生活器具一应俱全,有些矮桌上散落着竹简,但是并无灰尘,明显是正常有人生活的气息。
  工赐仔细观察着,忽然注意到不远处有一片杏林,顿时眼睛一亮,笑道:“既来之,则安之,不急着回去。走,推我去那片林子瞧瞧。”
  三人方一靠近,便见杏林的树荫处,三五成群地坐着一些青少年。
  仔细一看,这杏林的边缘处还算是少的,正片杏林的树阴处,几乎都有学子盘坐着。
  工赐抬手止住了刚要上前通报的护卫,示意二人安静。
  隐约间,听见一名中年人的声音回荡在这片林中。
  即便是边缘处的学子也捧着竹简认真倾听着。
  工赐侧耳倾听一阵,发现所讲的乃是诗经中的一篇,跟孙武当年为自己蒙学时所讲的也差不多。
  工赐示意二人将自己也推至一片树荫中,三人动作轻缓,周围学子连头都没抬一下。
  刚到树荫处,习习凉风轻抚,工赐便觉一阵神清气爽,不复之前在烈日下闷热,工赐感觉单凭这一点,便足以说明孔夫子的豁达之处。
  自己这些年换了这么多位先生授课,无一例外不是在书房中,有的先生还要门窗紧闭,仿佛生怕外人听了去。
  工赐犹记得五六岁那年,年轻的路由器先生给自己讲历史与时政,便是门窗紧闭的,炎炎酷暑,还闷在屋子里,简直是自讨苦吃。
  讲课的声音非常平缓,工赐认真倾听着,顿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,这才是正经学习嘛!若是学生惹到几乎中暑,那还能听得进讲课嘛?
  透过稀疏的枝叶,工赐循声望去,隐约能看到中心位置,有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正坐在杏坛之上。
  没多久这一卷诗便讲完了,此时恰好正午,中年男子的声音传来:“今日,便到此为止吧,用过午餐之后,诸位切记好生温习一遍。”
  零零散散的树荫下,上百名弟子齐齐起身拱手行礼,齐声道:“诺,谢夫子授课!”
  众人一哄而散,此时不少学子方注意到工赐三人,不仅面生衣着不同,工赐坐的轮椅本就扎眼。
  被众多好奇目光打量的工赐不以为意,带着笑意一一还以拱手点头致意。
  诸学子这才意识道自己刚才的行为颇有些不礼貌,纷纷拱手还礼。
  身材高大的夫子起身走来,坐在轮椅上看着眼前比大山执事更加孔武有力的身形,顿感自己在他面前就是条细狗。
  工赐拱手道:“学生工赐,见过夫子,冒昧前来,若有打扰之处,还望夫子海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