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 疑云初显(2/3)


  柴靖南半天没道话,朱棣感激地看了殷云明一眼、道:“靖儿,你乖乖的和殷叔叔去,等伤好了,练成武功再去找四叔,四叔该有多开心啊。不然,你伤成这样子,四叔会伤心的,你愿意四叔伤心吗?”柴靖南没有回答,只是不停地流着泪。
  朱棣见了心中也十分难受、轻轻道,“听话,好吗?”柴清南点点头,却扑在他怀中大哭起来。
  事情即已定下来,众人的心才算放下来…
  几天后,马皇后的灵柩下葬,虽在孝中,朱棣、朱橚,还有楚王朱桢、齐王朱榑这些已经就藩的皇子们也要陆续赶回封地去。启程前一天,朱元璋在南书房单独诏见了朱棣。
  朱棣赶到时,见父亲又憔悴了一些,心中也是不忍忙上前叩头:“儿臣叩见父皇。”
  朱元璋摆手示意他起来:“棣儿,你明天就要走了吧?”
  朱棣起身答道:“是,儿臣明日就要启程。”
  朱元璋停了停、声音变得有些低沉:“朕在你走之前还有一件事情嘱咐……你大概也听人道朕残暴嗜杀了吧,但那是只对朝中这些人,这些人以为自己有功便任意胡为,占田养仆、结党营私,若不整治,与那元人又有何异!”说到这儿,朱元璋很是激动,只得又停了停,“还有人说、朕杀的太多了,一个胡惟庸有罪、何必牵连到一万余人,朕难道轻易放过他们等日后再做乱吗!一只蚂蚁可毁千里之堤,这是何等惊心之事!”
  朱棣从未见过父皇如此激动,吓得不敢吱声。又过了片刻,朱元璋缓和下口气:“坐吧。”朱棣小心的落了座,朱元璋看了他一眼,“但是这只能是对朝中之人,对外却不能这样。外族边垂之地、自古就是中原大患,若想平定要以攻心为上,武力再强也只能压一时,不能压一世啊。”
  朱棣忙点头:“儿臣谨记。”
  朱元璋起身来回踱着:“有一次朕欲观朝中有否直谏之臣,故意道要再建座避暑之别宫,原以为会有大臣来劝阻,谁知满朝之中竟无一人来谏。朕原是很生气,可你母后道‘君是盏、臣是酒,有什么形的盏就有什么形的酒,臣不谏实是君之过’,想起来余音犹在耳畔。”然后又坐下来,“棣儿,你虽不是君,但节制一方责任也是重大。云南虽平定下来,但尚不稳定,等过一段时间朕要调沐英南下,让傅友德和蓝玉北上。沐英为人宽宏、能服众,可蓝玉为人放纵,加上冯胜也是很狂暴,你可要小心呐。他们虽是长辈,但你也要以身做则,做出个样子给他们看,你自己为人正直、下面人自然不敢犯奸。”
  朱棣起身:“儿臣谨遵父皇教诲。”
  朱元璋又看了看他:“尽快回去吧,朕不能去送你了,你要好自为之。”
  朱棣跪倒再拜:“儿臣谢父皇关怀。”朱元璋点头“嗯”了一声,没有再道什么,朱棣起身、看了看父亲声音忽有些哽咽,“父皇,您、您可要保重啊。”
  朱元璋苦笑了一下:“好了,去吧。”
  次日、朱棣一行人启程,朱标和徐辉祖带人直送出三山门,再次来到莫愁湖畔。朱标紧拉着他的手:“四弟,北方那里全靠你了。”
  朱棣笑了笑:“放心吧、大哥您也要多多保重,父皇这边就交给你了。”然后又放眼向湖上看去,半晌才回眸道,“各位请回吧。”
  朱标摇头:“我要看着你走。”
  朱棣无奈地点头:“那好吧。”又转向徐辉祖拱了拱手,“后会有期。”然后向众人们一挥手,“走吧。”
  来到江边,殷云明带住马匹道:“四爷,我带靖儿找那位朋友去了。”
  柴靖南听了盯着朱棣:“四叔……”
  朱棣伸手将他抱过来道:“靖儿,听殷叔叔的话,早些治好身子、练好武艺,来北平找四叔。”
  柴靖南边擦泪水边用力点头:“靖儿听话、靖儿听话……”
  殷云明又道:“四爷,我还是实在放心不下您的安全。”
  朱棣刚想安慰他几句,却听树后有人口颂佛号:“阿弥陀佛,老衲随四爷一同北上,殷大侠可放心?”
  众人一看,树后转出的正是道衍,殷云明大喜:“殷某正在想大师呐。”
  朱棣更是高兴:“大师怎么在这儿?方才您说的可是真的?”
  道衍微微一笑:“出家人不打诳语,老衲已在此恭候多时了。”
  朱棣看着殷云明:“殷大侠这回可放心了?”
  殷云明连连点头:“当然放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