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九十八章 王朝的正统性?得国正者,唯汉与明!(2/3)


  但实际上,这仅仅只是为了政权合法性的一套说辞而已。
  为了让国家的政权变得合理,朱元璋准备了好几套说辞,而这仅仅只是其中一套而已。
  亲元和反元的都有,不同场合灵活选用。
  所谓的“大元顺民”这套,其实不太经常用。
  这一套说法,更多用在那些收复的元朝旧民,以及那些蒙古人的身上。
  在元朝的统治之下,造反的人其实并不全是汉人,还有很多蒙古人。
  为了快速收复这些人,收服这些地区,这一套说法是必不可少的。
  除此之外。
  国家的统治权继承问题,也是一个问题。
  明朝到底继承的是什么朝代呢?
  朱元璋承认了元朝的政权,继承......了元朝的政权,这就不能过度的宣扬驱逐鞑虏这件事情。
  如今有大臣再提出来,就是这个问题。
  大明的政权正统来自哪里?
  面对这个问题,苏澈只是微微一笑,淡淡说着:“朕不是已经给了你回答吗?”
  “啊?”提出这问题的臣子愣了一下,随后有些没反应过来:“陛下给了回答吗?”
  “是啊。”苏澈淡淡说着:“我册封南宗的孔氏为文宣公,不就是已经告诉你们答案了?”
  这话一出,不少大臣纷纷面面相觑。
  他们还真没想到,陛下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!
  南孔册封的是文宣公,而这个爵位来源于唐朝的册封,也就是说,陛下认为,大明的政权来源于唐朝?
  但问题是,这八竿子也打不着啊……
  时间的跨度实在是太大了。
  扯这么大,就不怕扯到蛋?
  苏澈瞥了一眼这些朝臣,他的意思很直白,这些方面的事情是你们来考虑的,而不是咱来考虑的,如果什么事情都要皇帝来考虑,那养着这么多的大臣来干什么呢?
  苏澈想了想,继续说道:“或者继承大汉政权也行!那就继承大汉吧!”
  这话一出,朝臣全麻了!
  有这么随便吗??!
  大汉??
  大唐就算了,大汉都来了?
  那得追溯到什么时候?
  大汉都亡了多少年了!
  这怎么可能找到什么追溯!
  这是个苦差事。
  不少大臣一度怀疑,可能是因为陛下看到他们嫌弃大唐不好追溯,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,所以给了个更难的选择出来,让他们两者取......其轻。
  实际上,这就是这些大臣小心眼了,苏澈还真没有这个想法,他笑了笑,缓缓说道:“朕为什么会说大明继承大汉的政权,可以这么理解。”
  “自古以来,得国正者,唯汉与明!”
  这话一出,朝堂上下,所有臣子都瞪大了双眼,全都一脸懵,这话又是何解?
  就连在苏澈旁边,一直没说话的朱标,都愣了一下。
  得国正者,唯汉与明!
  这话好生霸气!
  直接将其他的王朝,全部略了过去,认为他们是得国不正,不配和大明相提并论。
  甚至就连刚刚要追溯的大唐,都被顺带歧视了。
  所有臣子都认真听着苏澈讲话。
  只听苏澈缓缓说着:“何为得国之正?匹夫起事,无凭借威炳之嫌,为民除暴,无预窥神器之意,故而,自始皇以来,得国正者,唯汉与明。”
  得国正否的几个标准。
  一,匹夫起事,无凭借威炳之嫌:
  这是说开国皇帝必须是布衣出身,成就霸业全靠个人实力,与家族背景和祖先荫蔽全部无关。
  汉高祖刘邦发迹前只是沛县泗水亭长,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出身于社会最底层,当过和尚,要过饭,二者都是名副其实的“匹夫起事”。
  反观秦、晋、隋、唐、宋、元各朝,开国皇帝要么出身于贵族,要么出身于世家,要么夺权之前就已经身居要职,建立新王朝凭借的并非一己之力,都不能算是“匹夫起事”。
  第二,为民除暴,无预窥神器之意:
  这说的是,被取代的政权必须是早已丧尽民心的暴政,起义的初衷是推翻腐朽,除暴安民,而非实现个人野心。

和英灵召唤:只有我知道的历史差不多的小说推荐